本文基于 IROS 2025 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王贺升教授与NOKOV度量动作捕捉近期深度访谈内容整理而成
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逐渐参与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IROS 2025的大会主席,王贺升教授在接受NOKOV度量动捕专访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机器人科研的前沿趋势,更对中国机器人科研的崛起与未来影响力进行了深度解读。
近年来,机器人领域科研峰会从数据上证实了中国机器人科研力量的迅速崛起。以ICRA和IROS为例,中国内地学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比例正在逐年显著上升,近一两年已超越日本、美国等传统强国,成为论文数量排名第一的投稿国和接收国。这种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国家与产业的双重支持。王教授认为,中国对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政府与产业界的巨大投入是核心驱动力。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大量资金与人力的持续投入,以及产业界对国内巨大的机器人市场需求导向的重视。国内机器人产业整体也在蓬勃发展并在近期展现较多落地成果(如2025年宇树机器人群舞亮相央视春晚)。
机器人领域厚积薄发,产业成果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科实力增强,机器人领域中国学者的占比也在增加。
其次,机器人领域人才规模近年迅速壮大。近年来,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学者和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这背后也是机器人领域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人才培养力度的持续加大的结果。
ICRA 2024 海报展区交流
王教授用“全面开花”来形容当前中国机器人科研的发展状态。他表示,在国家政策和产业的支持下,国内机器人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在追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学术成果的提升:当下,中国学者不仅在ICRA、IROS等会议上贡献了最多的论文,同时在学术质量上也在逐步提高。王教授提到,在机器人领域的顶级期刊TRO(《机器人学与自动化汇刊》)上,中国内地学者的作者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产业落地的加速:在产业界,企业正在加强重视产业底层的基本需求,例如工厂的升级改造,为机器人的应用提供大量落地场景。大量的机器人公司正在被孵化,机器人制造上下游产业企业也在不断发展,机器人研究成果正在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产研循环。NOKOV度量动捕作为机器人企业下游的动作捕捉技术提供方,正以精准的光学动捕系统为机器人动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更稳定、高效的运动,像NOKOV度量动捕这样的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机器人逐步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快速应用。
ICRA 2024 NOKOV度量动捕参展展位
整体发展的态势:王教授总结道,中国机器人研究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在国家和产业的支持下,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虽然目前与国际顶尖水平仍然存在差距,但王教授坚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追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的机器人科研实力都将持续提升,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将继续前进。
王教授深入剖析了机器人科研的前沿趋势,他认为,机器人领域正在从传统的“自动化”(Automation)向“具身智能”(Embodied AI)方向演进,并受到大模型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深刻影响。
具身智能:从“大脑”到“行动”:王教授指出,“具身智能”这一概念的兴起,对于机器人学者来说,本质上就指向了“智能机器人”。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学者越来越关注其技术与智能机器人的结合,产生许多相应的研究成果。而机器人领域研究也正从传统的感知、建模和控制,转向更认知与物理交互,端到端的成果。他特别提到,大模型在机器人的感知和人机交互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如何将大模型的智慧有效地转化为辅助机器人动作(action)执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仿真到实际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仿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偏差,使得原有的大模型数据可以直接应用到机器人的仿真训练中,随着未来机器人台数的增多,收集数据量增多,通过数据和大模型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解决从仿真到应用的实际的问题,动作捕捉系统是重要的工具,NOKOV度量动作捕捉可提供大量动作数据集,机器人可通过数据集进行校准和优化仿真模型,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找出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偏差值,通过动作捕捉机器人与物体的交互数据提高仿真精度。
在测试机器人行走、抓取及避障能力时,NOKOV度量动作捕捉可监控机器人运动轨迹,评估控制算法的精度和稳定性,例如机器人抓取物体时末端执行器的定位误差,并可通过精确数据抓取,分析机器人抓取、避障不协调或行走跌倒原因。
本届IROS 2025 Workshop环节,具身智能方向的workshop Sponsored by NOKOV度量动捕:
lEmbodied AIand Robotics for Future Scientific Discovery(用于未来科研的具身智能与机器人)https://airobot4sci.github.io
lHuman-aware Embodied AI (HEAI)(以人为本的具身人工智能)https://heai-iros25-workshop.github.io
lThe 3rd C4SR+ Workshop: Continuum, Compliant, Cooperative, Cognitive Surgical Robotic Systems in the Embodied AI Era(第三届 C4SR+ workshop:具身智能时代下的连续体、顺应性、协作性与认知型手术机器人系统)https://sites.google.com/view/iros-2025-c4sr/home
学习浪潮:王教授透露,根据IROS等会议的关键词统计,与“学习”相关的关键词多年来一直位居榜首。无论是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还是端到端学习,学习浪潮对机器人研究的影响巨大。 不仅是AI、计算机学者关注CoRL (Conference on Robot Learning机器人学习大会) 这样聚焦 Robotics和Machine Learning交叉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机器人领域研究者也持续关注Machine Learning 对机器人领域问题的解决。机器人学者自身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学习方法来指导传统机器人端到端的工作,像抓取、移动、规划和控制等问题。这种学习驱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机器人学者的关注。
在王教授看来,中国机器人科研力量的崛起,除了华人机器人学者的活跃,土生土长的国内机器人学者也需要走出去、发出声音,积极参与到国际的学术交流合作中。
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CC-CRS):王教授特别提到了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CC-CRS)。虽然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历史较短,但其发展速度极快。王教授亲身见证了这个会议从最初的规模逐渐壮大到数千人,成功将原本分散的国内机器人研究力量凝聚了起来。他认为,像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这样的国内会议,是汇聚机器人科研力量、实现内部交流的重要平台。
2024 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 西安
从“本土化”到“国际化”:尽管国内机器人学术会议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但王教授也提出了更高的愿景。他希望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这样的平台未来能够进一步发展,不仅要吸引国内学者,凝聚国内的机器人研究力量,更要走向国际,吸引更多的海外学者甚至国际组织成员参与进来。会议组织的交流形式可以更加丰富,除了报告形式和海报交流之外,还可以逐步发展到最新学术成果论文集的发布、设置分论坛等等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机器人领域学者参与,扩大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平台国际影响力。
王教授在访谈的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愿景:首先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此次IROS 2025杭州大会办好。在日前国内机器人领域发展欣欣向荣的当下通过IROS 这样综合性机器人国际会议的平台,使得机器人领域海内外专家学者可以齐聚中国积极交流。
IROS 2025 杭州
IROS 2025 杭州盛会即将召开,期待全球机器人研究同仁共聚杭州,参与IROS 2025这一学术盛会。